赠从弟其二赏析300字(赠从弟其二赏析)
关于赠从弟其二赏析300字,赠从弟其二赏析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,今天小六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,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!
1、魏朝词人刘桢的《赠从弟其二》赏析:松柏自古以来为人们所称颂,成为秉性坚贞,不向恶势力屈服的象征。
2、孔子当年就曾满怀敬意地赞美它:“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(释义:到了每年天气最冷的时候,就知道其他植物多都凋零,只有松柏挺拔、不落)”。
3、这一首写法,与咏苹藻又稍有不同,不是先写背景,后写主体,而是开笔便让山上亭亭之松拔耸而起,展现出一种突兀撑青穹的雄伟气象。
4、然后再用“瑟瑟”谷风加以烘托,写得极有声势。
5、后面两句为表现松柏的苍劲,进一步渲染谷风之凛烈:“风声一何盛,松技一何劲!(释义:风声是多么的猛烈,松枝又是多么的刚劲!)”前“一何”慨叹谷风之盛,简直就要横扫万木;后“一何”叙写松枝之劲,更显出松柏那“其奈我何”的刚挺难摧。
6、诗人也许觉得,与谷风相抗,还不足以表现松柏的志节,所以接着又加以“冰霜”的进袭:“冰霜正惨凄,终岁常端正(释义: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,松树的腰杆终年端端正正。
7、)”。
8、前一个“正”字告诉人们,此刻正是滴水成冰、万木凋零的凄寒严冬;后一个“正”字又告诉人们,再看松柏,它却依旧端然挺立、正气凛然,不减春日青苍之色。
9、这两句描摹冰霜,辞色峻冷;展示松柏,意态从容。
10、松柏的坚贞志节,正显现于这一鲜明的对照之中。
11、此诗结尾也是冷然一问:“岂不罹凝寒(释义:难道是松树没有遭到严寒的侵凌吗)?”意谓:难道它不怕遭受酷寒的侵逼?然后归结到诗人主意之所在:“松柏有本性(释义:不,是松柏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)”。
12、吐语沉着,戛然收笔。
13、读者于涵咏之际,恍可见到,那雄伟苍劲的松柏,还久久矗立在眼前。
14、扩展资料:原诗:《赠从弟》魏晋:刘桢亭亭山上松,瑟瑟谷中风。
15、风声一何盛,松枝一何劲。
16、冰霜正惨凄,终岁常端正。
17、岂不罹凝寒,松柏有本性。
18、释义:高山上松树挺拔耸立,山谷间狂风瑟瑟呼啸。
19、风声是多么的猛烈,松枝又是多么的刚劲!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,松树的腰杆终年端端正正。
20、难道是松树没有遭到严寒的侵凌吗?不,是松柏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!作者简介:刘桢(?-217),三国时魏名士,建安七子之一。
21、字公干,山东东平宁阳人。
22、创作背景:《赠从弟》共三首,分别用蓣藻、松柏、凤凰作喻。
23、此为其二,作者勉励他的堂弟要具有像松柏一样坚贞高洁的品性,这也未尝不是作者的自勉。
24、这首诗名为“赠从弟”,但无一语道及兄弟情谊。
25、我们读来却颇觉情深谊长,而且能同诗人心心相印。
26、这是因为诗人运用了象征手法,用松树象征自己的志趣、情操和希望。
27、自然之物原本自生自灭,与人无关。
28、但一旦诗人用多情的目光注入山水树木、风霜雷电,与自然界中某些同人类相通的特征一撞击,便会爆发出动人的火花。
29、这种象征手法的运用,刘桢之前有屈原的桔颂,刘桢之后,则更是屡见不鲜,且形成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特征之一。
30、刘桢如果直接抒写内心情感,很易直露,便借松树的高洁来暗示情怀,以此自勉,也借以勉励从弟。
31、全诗关于兄弟情谊虽“不着一字”,但味外之旨却更耐人品尝。
32、参考资料来源:百度百科——赠从弟其二。
本文到此分享完毕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